这场讨论啊,说白了全是围绕着步行者队的哈利伯顿(Tyrese Haliburton)在季后赛关键时刻投进的那个嚣张三分球,以及整个系列赛的表现炸开的锅。场上火药味还没散呢,观众席已经炸锅了。
最抓人眼球的,绝对是那个球本身。太狂了!比赛快结束了,明明时间还有富余,他愣是直接在对方头顶干拔,唰一声空心入网。投完看都不看,顺手就把球衣下摆扯出来,一副“游戏结束,老子收工”的拽样。大伙儿形容这叫“终极‘去你的吧’三分”,是“篮球版的甩棒庆祝”,简直是把“不尊重人”玩出了艺术感。有人甚至开玩笑说,这球高得能“撞上塔楼”,还有人模仿解说喊“Bang!”,那种终结比赛的痛快感扑面而来。难怪那扯球衣的瞬间被人狂赞了四千多次——太解气,太有戏剧性了!
然后呢,网友玩梗玩疯了。哈利伯顿的名字“Haliburton”成了造词工厂的原料。“Haliban”(哈林帮)、“Hal-Qaeda”(哈基地)、“Halzbollah”(哈兹巴拉)、“Haltenyahu”(哈尼亚胡)、“Boko Halram”(博科哈拉姆)…… 各种黑色幽默的“恐怖组织”绰号满天飞,点开看点赞都爆高。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赞美,意思就是他在场上简直是个“大杀器”,把对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。还有人叫他“Halicurry”,把他和库里放一块儿比。“Aura Farming”(气场种田)、“High Fructose Aura Syrup”(高果糖气场糖浆)这些怪词儿,也都是形容他那种掌控全场、让对手绝望的超级巨星气场。
但讨论里火药味更浓的,是围绕哈利伯顿“被高估”这事儿的争论。之前有NBA球员投票选他当“最被高估球员”,这事可让球迷们记仇了。现在看到他带队杀进总决赛,那些曾经质疑他的人全成了“笑话”、“窝囊废(bums)”。评论里一片“被高估?那他怎么在打总决赛而你坐家里?”、“脸疼不疼?”的嘲讽。哈利伯顿自己投进关键球后那挑衅的眼神和动作,也被解读成是对这些质疑最响亮的打脸——“你们说我被高估?那就看看现在谁站在这儿!” 支持他的人觉得扬眉吐气,讨厌他的人?嗯,用网友的话说,“当哈利伯顿的‘黑子’最近可不好过”。
对于整个系列赛结果和步行者队,大家倒是挺服气的。很多中立球迷,甚至是对手尼克斯的粉丝都承认,步行者就是打得好,配得上赢。“他们证明了自己是东部最强,不是靠运气”、“这队打球太有韧性了,关键比赛总能站出来”。有人把现在的步行者比作2011年那支传奇的达拉斯小牛队(巧合的是教练还是同一个),觉得他们也有那种不被看好却一路逆袭的冠军相。虽然也有人为尼克斯惋惜,觉得他们是输给了伤病和自身的失误,但主流声音还是:“更好的球队赢了,恭喜步行者”。
总之,这场讨论的核心就俩:一是哈利伯顿那个又狂又帅、充满故事性的关键球瞬间引爆了所有人的情绪;二是他顶着“被高估”的帽子一路杀进总决赛,完成了最完美的反击。篮球嘛,要的就是这种带点嚣张、充满个性和故事的精彩时刻,而哈利伯顿这场球,算是把所有人的兴奋点都戳中了。他在印第安纳的地盘上投进那球后扯出球衣的样子,简直成了这轮系列赛的标志——那一刻,整个球馆,甚至网上看球的球迷,都听见了篮球之神在笑:谁说这小子被高估了?